索引号: | 11620622013933539B/2022-07128 | 公开方式: | 主动公开 |
发布机构: | 365bet体育平台_best365中国官网_bet5365亚洲版人民政府 | 组配分类: | 历史规划 |
文件编号: | 发文日期: | 2022-11-18 | |
成文日期: | 2022-11-18 | 有效性: | 有效 |
各乡镇人民政府,城关街道办事处,县政府有关部门、单位:
《365bet体育平台_best365中国官网_bet5365亚洲版“十三五”城乡居民增收规划》已经县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,现印发你们,请认真组织实施。
365bet体育平台_best365中国官网_bet5365亚洲版人民政府办公室
2017年3月2日
365bet体育平台_best365中国官网_bet5365亚洲版“十三五”城乡居民增收规划
为切实提高全县城乡居民收入,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,依据《武威市“十三五”城乡居民增收规划》《365bet体育平台_best365中国官网_bet5365亚洲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(2016-2020年)》,结合实际,制定本规划。
一、城乡居民增收的基础和环境
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县城乡居民增收基础不断增强,收入呈多元化发展,结构进一步优化, 收入水平持续提高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,生活质量显着改善,为与全市、全省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(一)全县城乡居民增收成效。
1.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县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,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,不断加大民生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改善民生倾斜力度,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,生活水平持续提高。2011年-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.24:1、3.2:1、3.39:1、3.62:1、3.29:1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底分别达到17782元和5412元,年均增长9%和15.24%,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、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。
2.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城乡居民收入呈多元化发展。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82元,是2010年的2.1倍。其中:人均工资性收入13626元,比2010年增长2.1倍,占可支配收入的76.6%,是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主渠道;财产性收入718元,比2010年增长1.6倍,占4%,占比逐年增加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412元,是2010年的2倍。其中:人均经营净收入2888元,比2010年增长88.2%,占可支配收入的53.4%,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;工资性收入1984元,比2010年增长2.2倍,占36.7%,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;转移性净收入447元,比2010年增长2.3倍,占8.3%;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增幅较大,占比逐步增加。
3.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着提高。“十二五”末,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脑132台,比2010年增长4.3倍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1468元,比2010年增长97.4%,年均增长14.6%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4330元,比2010年增长2.6倍,年均增长21.3%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持续增加,消费结构日趋优化,生存型消费稳步增长,发展型、享受型消费较快增长,生活质量显着提高。
4.扶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、“1236”扶贫攻坚行动、“双联富民”行动深度融合,走出了“建棚子、栽林子、抓票子、盖房子、过上好日子”的扶贫开发新路子。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,贫困群众收入逐年增加。按照国家2011年贫困标准,“十二五”期间全县减贫13.75万人,贫困面由55.19%下降到19.03%,贫困人口减少到6.71万人。
(二)城乡居民增收面临的挑战。近年来,我县采取多种途径,千方百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不断落实各项富民惠民政策,着力保障民生,促进城乡居民增收,取得了明显的成效。但居民收入基础差、水平低,与全市、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,进一步提升收入水平仍面临巨大挑战。
1.居民收入基础差,发展水平低。2015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全市平均水平的81.9%,全省平均水平的74.8%,全国平均水平的57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全市平均水平的59.5%,全省平均水平的78%,全国平均水平的47.4%。
2.扶贫攻坚难度大,脱贫任务重。我县扶贫对象规模大、贫困程度深、制约瓶颈多、返贫压力大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。群众增收门路窄、致富渠道少,因灾返贫现象比较普遍。特别是南部山区,受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差、气候恶劣等因素影响,产业开发受到极大限制,生产发展受到很大制约。
3.经济下行压力大,增收面临新挑战。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国经济由加快发展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经济增长放缓压力将逐步向收入分配领域传导,居民收入增长缺乏活力,增收难度不断加大,持续增长面临更多新挑战。
(三)城乡居民增收的有利条件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县城乡居民增收环境相对趋紧,但增收政策继续叠加,发展成果将更多惠及民生,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。
1.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。在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下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着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,更加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分配公平,落实工资水平增长、支付保障、最低工资增长等政策,将使我县城乡居民政策性增资空间进一步加大。
2.国家多重政策机遇叠加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、脱贫攻坚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,推进新型城镇化、新兴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,强化对贫困村加快发展的扶持力度。紧抓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发展战略,加快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甘肃(武威)国际陆港建设,将为我县增收拓展更加宽广的渠道。
3.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。经过“十二五”时期的奋斗,全县具备了发展的良好现实基础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快,新的内生增长动力正在形成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,工业强县战略深入实施,“设施农牧业+特色林果业”主体生产模式全面推进,持续增收的基础进一步稳固,经济发展将带动收入的持续增长。
4.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加快。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,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,承载产业、集聚要素、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显现,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正在发挥有力作用,工资性收入有望快速增长。“下山入川”生态移民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成效突出,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,人力、土地和水资源得到优化调整,更多特色产业的兴起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,将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。
5.社会保障政策更加完善。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,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。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,积极推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。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,将促进实体经济的不断壮大。强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,为促进居民收入提供新动力。各项社会政策更加完善,社会保障更加健全,将使收入增长的基础更加牢固。
6.城乡居民增收潜力较大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逐步发生转变,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提高。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增收空间巨大,房屋租赁收入不断增加,金融发展使居民理财更加便捷,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。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,农村二、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,使农民经营收入不断增加。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,可大幅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,农村居民增收渠道越来越丰富。
二、城乡居民增收的主要目标
坚持以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,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,全面落实市委开放外向、工业强市、城乡融合、生态立市、人才兴市战略,以补齐居民收入短板为核心,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增收,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撑增收,促进创业就业带动增收,通过自身努力与争取支持保障增收,多渠道、多途径、多领域拓展增收空间,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提高。通过5年努力,力争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,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,与全市、全省居民平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。到2020年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,年均增长11%;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,年均增长13%,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收入增长目标。
三、城乡居民增收的主要任务
365bet体育平台_best365中国官网_bet5365亚洲版
准确把握形势,采取各种措施,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。夯实产业基础,稳步提高经营性收入。努力扩大就业创业,确保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。拓展增收范围,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。加大民生投入力度,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。
(一)夯实产业支撑增收。努力加快经济发展,为居民增收奠定物质基础。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最根本动力,通过扩大经济总量、增加就业岗位、加快产业发展,实现居民收入较快增长。
1.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。以市场为导向,进一步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,持续推进“设施农牧业+特色林果业”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,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,培育发展甜高粱全产业链,积极发展蔬菜、草食畜、马铃薯、枸杞、制种、中药材、饲草等特色产业。因地制宜发展“一村一品”特色农产品,增强特色农产品品质,发展农产品加工业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促进农民增收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长潜力,开发农村二、三产业增收空间,促进一、二、三产融合发展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,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。赋予农民住房、承包地经营权抵押、担保、转让等权利,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。
2.大力发展现代工业。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,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,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,促进工业集聚发展,不断增强工业支撑发展能力。坚持引项目、建园区、上规模、创品牌、增效益,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保障,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为抓手,以扩张总量和提高质量为目标,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注重循环经济发展,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工业体系。充分发挥石灰石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,全面构建精细化工、新型建材、轻工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、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为主的特色新型工业体系。推进古浪工业集中区和甘肃(武威)国际陆港C区基础设施建设,增强吸纳企业入驻的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。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,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支持企业利用技术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,以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。
3.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。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,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,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,加快构筑多层次、广就业、强带动、高增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,广泛吸纳人员就业。抢抓甘肃国际陆港建设机遇,建设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,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。加快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,培育社区服务、教育培训、健康养老、家政服务、休闲娱乐、康体养生、信息咨询等新业态。加快发展连锁超市、农家店、社区超市、便民店、专业店等社区综合性便民服务业态和家政服务、再生资源回收等生活服务业。创新保险与金融融合发展新模式,积极发展农业、养老、健康、信用等保险服务。支持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,开发高品质特色旅游产品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、休闲农业、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,突出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创意产业,鼓励居民就近就地就业。
(二)扩大就业促进增收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,确保收入增长有渠道、能提高、可持续。力争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00人以上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。
1.扩展城乡居民就业渠道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在促进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,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同时,大力发展新业态、新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行业,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,进一步拓展城乡居民增收途径和网络。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,加强就业与教育、劳动关系、社会保障工作的衔接,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,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,努力提高就业质量。落实对灵活就业、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政策,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。
2.推进劳动力输转增加收入。强化有组织输转力度,巩固加强传统的建筑、商贸、服务业载体,瞄准新型产业发展势头,在强化培训的基础上,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向新兴产业转移。注重县内和省内、省外输转双向拓展。在充分挖掘县内项目建设、基础设施建设、特色优势产业等用工需求,引导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前提下,结合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发展战略实施,有选择、有导向地促进农民工向省内外和境外转移,通过延伸扩大输转区域,推动劳务输转由对内输出型向内外结合型转变,有效提高输转收入。坚持政府组织和自主输转两轮驱动。发挥政府部门信息灵通和准确及时优势,集中组织人员向重大项目、新型产业、就业容量大的行业输转,提升输转层次和质量。同时,鼓励农民工互相帮助、互相引领,在新的领域自主开展输转。
3.加强劳动者职业培训。转变培训机制,提高培训能力,整合县域内各类培训资源,按培训需求,分类分层级组织开展劳动力培训。扩大培训覆盖面,实施到户、到人、到业的示范性培训。落实职业培训政策,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多样化、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。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职业培训,彰显就业技能培训、岗位技能提升培训、创业培训、劳务品牌培训、示范性培训的培训成效。重点实施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,推行培育农村能人计划,切实加强致富带头人、技术能人和农村经纪人等人才培训,年完成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4000人以上。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提质增效要求,促进企业冗员转岗就业。
4.支持重点群体就业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,促进城镇低收入家庭和被征地农民、失业人员、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。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,确保大学生每年就业率达到85%以上。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会政策托底功能,将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,提高就业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,通过企业吸纳和公益性岗位安置,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。
(三)扶持创业带动增收。推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形成政府激励创业、社会支持创业、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。通过多层次、多主体、多领域的创业,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,为富民增收开拓新的渠道。
1.积极打造创业平台。全力推动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,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,建立面向大众的创业服务平台,打造一批市级、县级创业平台,抓好创业服务、扶持政策落实等环节,逐步建立“政策扶持、服务保障、培训引导”三位一体的创业工作机制,激励和支持各类人员积极参与创业。365bet体育平台_best365中国官网_bet5365亚洲版
2.支持各类人员创业。落实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支持政策,改善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。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,带动青年就业创业。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,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、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,鼓励、引导和扶持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,以创业带动就业。鼓励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,引导返乡人员与精准扶贫项目有效对接,以发展生产生活型服务业创业带动就业。
3.落实创业扶持政策。实施全民创业工程,落实创业担保贷款、减税降费、离岗创业等政策。加强创业示范基地建设,创建农民工、企业家等人员返乡创业园。组织开展返乡人员创业试点工作,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实施。进一步加快整合创业资源、优化创业环境,积累、扩散和共享人力资本、社会资本,加快形成多层次、多样化的创业格局。
4.大力发展电子商务。建立县、乡、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,实现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、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、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、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和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“三有一能”目标。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,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。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,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,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规模。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,支持餐饮、娱乐、广告等服务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,推动制造加工、商贸流通、旅游营销、金融服务、农业等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。
(四)拓展财产性增收渠道多元增收。健全完善体制机制,激发创新活力,充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、资产和资金,积极挖掘潜力更大的居民增收渠道,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。
1.盘活农村资源。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、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,逐步使土地、林权成为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手段。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、宅基地使用权、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市场。搞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,有效盘活农村资源、资金、资产,促进土地入股流转和农业园区建设,努力把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。充分利用闲置房屋发展农村二、三产业,兴办生产经营组织和养老院等公共服务产业。
2.拓宽投资渠道。加强对城乡居民金融理财知识的宣传和培训,培养居民理财意识,引导居民科学理财。积极利用“互联网+”,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投资。鼓励投资租赁、股市、债券、基金、收藏等领域。支持金融创新,增加居民在储蓄、债券、保险等方面的理财收益。
3.鼓励创造性劳动。注重收入分配政策激励作用,拓展知识、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途径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、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,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分配体系,通过多重激励引导,促进专业人才创造更多价值。
(五)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增收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瞄准对象精准发力,推动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、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,通过精准扶持,促进居民增收。
1.扶持特色富民产业。以贫困人口增收为重点,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、特色林果业、优势特色产业、农产品加工业、现代服务业、劳务经济等富民产业,实现富民产业全覆盖,提高产业扶贫收益率,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。南部山区留居群众重点发展设施养殖业、旱作农业、优质牧草、林下经济、小杂粮、中药材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,确保留居群众发展有方向、脱贫有路子、长远能致富。中部灌区和北部沿沙区坚持走“主体生产模式+甜高粱产业”发展路子,探索推行“光伏+”产业扶贫,实现设施农牧业总体水平优化升级。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强化农民合作社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带动作用。
2.改善生产生活条件。以贫困村水、路、房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,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,着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。加快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,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、“美丽乡村”示范村道路建设工程、农村路网改善工程。扎实推进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,建立从“源头”到“龙头”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,2017年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%以上。实施贫困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计划,推动贫困片带光缆入乡、入村、入户,2017年实现贫困村宽带网络全覆盖,入户率达到30%。加快推进农村危房精准到村到户改造工程,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,2020年前实现农村住房无危房。
3.落实脱贫攻坚政策。坚持因村、因户施策,扶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,继续实施“下山入川”生态移民搬迁,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贫困片带实行生态补偿扶贫,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实施政府兜底性社会保障政策,对因病致贫的群众提供医疗救助保障,对因学致贫、因残致贫、因灾致贫的群众分类实施保障政策。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,提高一、二类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水平,实现低保、扶贫两线合一。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,应保尽保。把新农合大病保险支付、医疗救助等结合起来,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,将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,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,加大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力度。
4.提高农民技能。在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的基础上,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的投入,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针对性,重点开展好农业技术培训、电商培训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,加快农村科技致富步伐。加大科技扶贫力度,贫困村科技入户率达到100%,每户掌握1-2门种养殖实用技术。
(六)增强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增收。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,增强政府职责,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,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,健全公共服务体系,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,有效提高收入水平。
1.健全社会保险体系。实施全民参保计划,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。健全全民医疗保险体系,完善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统筹。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,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,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。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,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报。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,确保基金安全运行。及时落实调整基本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保险待遇政策,稳步提高各项待遇水平。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。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,逐步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。
2.完善社会救助体系。加快建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,以政府救济为主导、社会互助为补充,多层次、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。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,开展城乡居民救助工作。到2020年底,力争实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、特困人员供养标准、医疗救助标准在2010年的标准基础上翻番,切实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。
3.巩固提高教育水平。加快普及学前教育,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资源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着力促进教育公平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,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,率先实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除(补助)学杂费和书本费。健全资助困难学生体系,实现困难学生帮扶全覆盖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,促进职业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市场配合,建立“教育—就业—再教育”衔接制度,拓宽一线劳动者成长空间。
4.增强健康保障能力。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,大力提高资源配置水平和居民健康水平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实行医疗、医保、医药联动,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,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。构建体系完整、分工明确、功能互补、密切协作的整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。
(七)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增收。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,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,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,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。
1.推进新型城镇化促增收。坚持以人为核心,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关键,以造福群众和富裕农民为目的,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,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。优化区域发展布局,加速人口、产业、资源等各类要素聚集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心战略北移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,实施居住证制度,鼓励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,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。
2.推进产业融合促增收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,努力推进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,使之成为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。加强统筹协调,有序调整农村产业布局,促使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、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、协调推进。不断完善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,通过组织模式、经营方式和产权关系创新,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的益处。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与农户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。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,鼓励新型职业农民、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领办合作社、兴办家庭农场等。拓展农民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,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。
(八)实施项目带动增收。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,以重大工程带动和民生项目支撑为关键,重点实施一批重大工程、富民项目和民生实事,着力带动增收,切实改善民生。
1.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增收。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甘肃(武威)国际陆港,着力打造商贸物流、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。围绕“3341”项目工程部署,深入实施交通、水利、电力、通信和城镇化建设项目,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。在重大项目建设中,优先使用本地施工企业和劳动力,使民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增加收入。
2.实施民生实事推动增收。根据城乡居民增收要求和年度民生重点,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,每年确定一批民生实事,特别是加大就业、社保、基本医疗、基本养老、生活补助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,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关键问题,有效增加居民收入。
四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
以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为底线,以增收富民为核心,更加注重改革的激励作用,综合运用薪资报酬、权利维护、评优奖励、职业发展、社会认同等多种激励措施,充分激发创业、创新和创富动力与活力,实现经济与收入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。
(一)加强人员激励。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,激发各类人员增收动力。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智力优势,强化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。加强企业薪酬和工资调查指导,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,完善公务员薪酬激励机制。
(二)增强产权激励。通过产权政策激励,拓宽增收渠道和来源。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,扶持发展规模化、专业化、现代化经营,增加农民土地增值收益。鼓励金融创新,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。
(三)深化工资制度改革。推进工资制度改革,统筹平衡好各方面群体的利益关系。完善企业、机关、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,建立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。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标准定期调整制度,形成正常增长机制,优化工资结构。更加注重健全分配机制,努力缩小工资收入差距,确保同工同酬。落实县乡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、乡村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,争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。
五、加强组织领导
(一)健全工作机制。各乡镇(街道)、各有关部门要健全完善科学高效、协调统一、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,明确职责分工,加强统筹协调,创新工作方法,认真组织实施,正确引导社会预期,凝聚各方共识,营造全面推进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,形成推动城乡居民增收工作落实的整体合力。
(二)加强运行监测。人社、农牧、统计、财政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收入计划实施情况的监测体系,全面、完整、系统、有效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状况,科学分析城乡居民收入总量、速度、结构等运行情况,健全收入信息发布制度,强化统计调查管理,保证城乡居民收入源头数据的真实可靠。
(三)严格监督考核。要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,规划实施实行中期评估。将城乡居民收入增幅、增量等指标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,作为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、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,以业绩考核促进增收目标和任务的实现,提升规划的执行力。